行业观点|会展业如何在新时代下乘风破浪
行业观点|会展业如何在新时代下乘风破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均面临转型和升级的挑战。2000年会展经济首次在我国提出,随后会展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同时在发展中也不断暴露出其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是会展业发展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则是会展业进入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
2015年,中国共举办展览9283场,相较于2014年同比增加了15.9%;会展面积达到了1179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了14.8%,直接经济产值接近4000亿元,带动经济效应1.5万亿元。在会展行业,一直流传着一个比例“1:9”,即一份资金,通过会展的方式,将发展并带动9倍的资金流量,这也是会展行业以每年15%-20%的速度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会展业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备受企业关注的朝阳行业。
展览业作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其运作形态和发展趋势和国家的经济运转密不可分,成为了国家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领域。中国会展经济的未来必将成为世界展览业大国,成为世界会展业的中流砥柱。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承办多次世博会,美国会展业由此崛起;二战后,英国也在积极举办世博会、大英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战败的德国即使当时经济萧条,依旧建立起德国博览会发展会展行业。
承办、举办国际会展活动成为了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地位、话语权的重要标志。我国加入WTO后,会展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崛起和对外开放的贸易活动成为了会展业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方,中国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会展业从无到有,甚至成为了全球前三的会展大国。会展业正在中国快步崛起,除了基本的外贸需求之外,会展行业已经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种领域的发展和需求。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场世界级会展活动:奥运会、世博会、APEC等,形成了北上广三大会展群以及海西和海南两个会展特区。
目前中国会展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会展市场。赵伟看来,这归功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中国人口基数大,给会展行业提供了良好的供需市场,其次中国会展和国外的会展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赵伟认为:“中国人参加会展不仅仅是参加一个展会,同时伴随着旅游,国外举行会展比如欧洲国家都是坐飞机或者其他交通工具到达会展现场,然后和客户洽谈,傍晚在酒吧或者休闲场所消费一下,就坐飞机回去了。中国人参加会展伴随着旅游消费的行为,可以带动会展举办地的经济”。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供需关系的转变,供给侧改革也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会展行业同样面临诸多供需问题,如会展场地在会展结束之后的处置情况,会展市场和场馆建设等问题的平衡性等,在这方面赵伟有其独特的见解。
在赵伟看来中国的会展场馆重复利用率比较低,造成了场馆饱和的问题。有的会展可能用不到那么大的场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个时候分级建设是很好的方式,比如云南有的地方会建设大小不同的会展场馆,按照会展级别进行分配,会展级别大,就用大馆加小馆的组合方式满足会展的场地要求,会展的级别小就直接用小场馆,平时没有会展的时候可以对居民开放打造成羽毛球馆等,收取门票,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除此之外,会展行业还有增面降价等多种方法进行供给侧改革,这需要会展人不断提高和进步,才能促进会展行业的科学发展。
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综合实力的支持,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的配合才能取得成功。中小型城市往往在交通、住宿、会议设施上面欠缺经验和管理能力,在展馆的后续利用方面也没有指导参考,很有可能急于发展,造成会展举办不理想,场馆后续利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的产生。
赵伟建议,对于会展的举办方而言,要把握三个要点,首先是企业、城市自身的特点,要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会展类型发展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其次举办会展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在带来丰厚的回报的同时,如果某个环节出现了疏漏则会对举办方造成负面影响。曾经就有某个城市想要举办一场会展来吸引投资合作,但是很多客户下飞机后看到该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混乱没有举办会展的能力,也就丧失了合作意愿;最后作为会展的举办方,自身要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成功举办会展并借此提升自身形象、达成合作。
对于参展方而言,赵伟同样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点当然还是需求层面的,根据自身需求方向参与相应的会展;第二点就是展位坏境,会展是一种眼球经济,在自己的展位如何让前来洽谈合作的客户感觉到舒适,一杯咖啡,一把椅子都可能成为达成合作至关重要的因素;最后一点就是媒体公关,会展行业属于现场交割的,在现场洽谈合作,除此之外会展之外举办方的形象尤为重要,也是合作意向客户参考的重要条件。